提升内心的品格 需要一生的时间
[摘要]革除身心不良习气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,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,就会不断有效果、有欣喜出现,我们也就越来越能体会到学问的真谛和快乐。
文/道诚
儒学从来不是单纯地强调学习知识,而是把“天、地、人”中的这个“人”看得最重要。
儒家强调的不是积累知识,而是对品性的培养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它是关于“明德格物、立己达人”之学,所以不是只把掌握了多少知识当作学问的目的,而是通过修养身心来了解学问的真谛。
《小窗幽记》:“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,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,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,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。时时检点,到得从多入少、从有入无处,才是学问的真消息”。
闲暇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杂乱的念头出现,忙碌的时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躁,得意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骄慢,失意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。
能时时这样细查自己的身心,使不良的习气由多而少,最后渐渐地完全革除,这才算是真正了解学问的真谛。
儒家认为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,专攻什么领域,都不能离开修身这门功课。修身和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是密切关联的。
无论从事什么职业,对自身的提升都是不可或缺的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但是人性的弱点导致这个并不容易做到,所以孔子说“白刃可蹈,中庸难得也。”正因为如此,修身对于人生就更有价值和意义,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修炼,永不轻言废弃,永远在超越自我。
没有事情的时候,如果精神世界空虚无聊的话,人容易有杂乱的念头。忙碌的时候,由于压力会比较大,人容易心浮气躁。
得意的时候,人容易骄傲怠慢。失意的时候,人容易怨天尤人。这些时候容易产生不良的思想和情绪,此时此刻观察自己的身心,更能看见自己的一些习气。
如果能经常细察自己的身心,使不良的习气由多变少,一点一点革除的话,就是在寻求学问的真谛。
如果学问越多,越让我们闲而妄想,忙而气躁,得意骄矜,失意怨尤的话,那么我们就不是在真正了解学问的真谛。
常常反省内心,才会发现自己的缺漏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如何消除这些不良习气,诸葛亮给了人们很好的启迪,他提出的宁静、节俭、淡泊、励志、好学、专致等方法,为人所称道。
《诫子书》: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慆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”。
依靠内心的宁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,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。不看淡世俗的名利,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。不是身心宁静,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。
学习必须专心致志,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。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,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。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,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。
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革除身心不良习气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,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,就会不断有效果、有欣喜出现,我们也就越来越能体会到学问的真谛和快乐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- 《素书》:“言行一致”可不只是修身之道2018.05.29
- 立德之本在修身 诚心敬意自无憾2018.05.15
- 读经明义丨《荀子》:人性中善与恶的“魔咒”2018.05.15
相关搜索
为你推荐
-
以史为鉴丨婚姻爱情:相濡以沫 莫失莫忘
2019-02-13 15:09:22
讲了这么多古代的婚姻故事,只是想告诉大家,在爱情甜蜜之时,要考虑到责任;在爱情失去之时,也请一定要考虑周到,不可苟且,不可儿戏。
-
隋云鹏:天下归仁与科学时代的文化信仰
2019-02-13 11:16:14
因此,仁字字形本义是二人,实际上指代了整个人类社会,指明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,从而确立了个体生命的人生意义在人类社会本身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-
尊重对方的不一样 才是真正的有教养
2019-02-12 15:54:13
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。人们总是更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朋友。“同则相亲”,这本是人之常情。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对方和自己不一样,就进行抵制、批判甚至歧视。
-
《知否知否》:遇事不着急 才能成大事
2019-02-12 15:08:20
有的人之所以会失败,就在于做事情的时候过于心急。人一急就容易出错,出错就会乱了分寸,越乱就越心急,到最后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。
-
《菜根谭》:花铺好色 人行好事
2019-02-12 12:04:55
《中庸》说:“诚者,天之道也。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又说:“诚之者,择善而固择之也。”诚是天道,而人如果要践行天道,没别的路,选择善,坚持善。
-
-
每周诗语丨《子衿》:愿你能深情款款地来去自如
2019-02-12 11:02:52
顾城的这首小诗《避免》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场景纷纷映照,很多人因为怕在感情里受伤害,就不肯往前多走一步,丧失了付出、信任和爱的勇气,甚至失去了可能是伴随你一生的感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