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随想: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祖先?
[摘要]先祖已经离去,我们只在清明节到坟头祭拜。但先祖又仿佛从未离去,平时,我们的言行举止、处事方式、价值观念等,无不保留着先祖的痕迹。我们也在有意或无意中,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祖先。
文/崔晓明
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”清明时节,芳草萋萋,桃李盛开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是踏青的好时节。清明节又是扫墓、祭祖,怀念逝者的日子,诗云“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”这也给春光明媚的时节蒙上了一层悲凉的气氛。人们在这一天给先人扫墓,摆上供品和香烛,焚化纸钱,跪地叩首,向祖先汇报自己所取得的成就,相信祖先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欢喜和欣慰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,对祖先的崇拜,冥冥中将庇佑着我们世代平安。
先祖已经离去,我们只在清明节等几个少数节日到坟头祭拜。但先祖又仿佛从未离去,平时,我们的言行举止、处事方式、价值观念等,无不保留着先祖的痕迹。我们也在有意或无意中,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祖先。
珍惜亲情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孝敬生者
清明时节,我们在怀念逝者的同时,更要珍惜亲情,孝敬生者。《论语 为政》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孔子认为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”可见“能事人”是最重要的。活着时都没侍奉好,何以谈死后之事?要孝敬长辈尤其是父母之身,让父母吃得饱、穿得暖、住得舒服;要孝敬长辈之心,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,都要让他们放心、安心,不让他们操心,要让他们以我们为荣、以我们为傲;要孝敬长辈之愿,让他们身心愉悦。要了解他们还有哪些不曾实现的心愿,与他们一起去完成。
行善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积德行善
古语云: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。”心存善念、行善积德有三大好处:第一,是为自己造一个好命;第二,是为儿孙积福打基础;第三,是为父母消孽增福延寿。以善心为他人谋福利,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,这种功德是无法估量的,以后的后福也是无穷的。好多大家族,如范仲淹的家族,之所以几百年不衰,都是因为积德积得厚。而家族长盛不衰,是最大的福报,也是所有先祖共同的愿望。
精神风气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传承家风
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气,也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。从世族大家流传下来的家训、家谱,到普通人家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,家规、家教的形式虽然不同,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。那些世世代代传承的家训,看似古板,多年以后才发现,那些朴实的教诲常能成为人生的支柱和路标。把家风通过言传身教代代传递,融入到血液与骨子里,从而实现家齐,家齐方能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
饮水思源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修订家谱
国有史,方有志,家有谱。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,不忘祖宗先人。千百年来,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,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,延续家族的血脉,这就是家谱。它给了家族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,承载着伦理规范,塑造着人格精神,维系着社会秩序。古语云:“三世不修谱为不孝。家法坏,谱谍尚有遗风;谱谍坏,人家不知来处。故谱不可不修。”与后代一起修订家谱,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谁,从哪里来,最后又将归根何处。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,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。
我们是祖先的后人,是先人生命的延续。斯人已逝,但我们的血脉依旧相连。我们继承了祖先的容貌、性格、做事方式,也时刻提醒自己,不要给祖先丢脸,不要忘记自己的根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。
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微信公众号“ruxue_qq”,收看更多精彩文章。
- 千年之后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儒学的复兴?2018.03.27
- 孔老对话与儒学反思2018.01.18
- 共商儒学的开展与东亚文化共同体之重建——2018尼山新儒学论坛在北京举行2018.01.15
- 儒学在今天: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丨参赛作品2018.01.02
- 我与《论语》的故事:《论语》引领我走进儒学大门丨参赛作品2017.12.27
相关搜索
为你推荐
-
明心见性:要存钱 更要存智慧
2018-04-20 10:57:43
【摘要】你读过论语、孟子、大学、中庸,你把所有中国的书记下来,我们解剖的时候,只能解剖到肝脏、心脏,只能解剖骨骼、肌肉,但是你的学问究竟藏在哪里?《论语·阳货篇》子曰: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今天跟各位谈,论语里很重要的一句话,叫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”。这里面有两个字最重要,一个叫“性”,一个叫“习”
-
-
以史为鉴丨曹操不止一面:是英雄还是奸雄?
2018-04-19 16:24:01
今天,要给曹操一个定评,要想还曹操一个本来面目,太难了。他智慧超群,爱惜人才,却也阴险狡诈,心思叵测。曹操,英雄乎?奸贼乎?
-
-
-
-